彭家祠1(1/共30页)
彭家祠地图位置(模拟) 查看英德市地图

彭家祠精选点评
比较有特色的祠堂,倚山而建,在上面远眺风景优美。只是年久失修,需要加强维护。门票相对也不便宜,如果不坐船(别收费)半个小时左右就看完了。








景点值得去



彭家祠始建于清朝中期,建筑物仍依山势叠建而上,从山脚直至山腰,十分壮观,因其建筑形式与西藏布达拉宫相近,游人戏称“小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物四面封闭,自成一体,仅有中间一条石阶为通道,且山背是陡壁、山脚是一条小河,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是当地彭氏族人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御性堡垒。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是古堡书房的檐雕与窗花均保持完好,咸丰时期流传下来的“明义之方”仍显抗匪除恶的赫赫功绩。广东省重点文物单位。















建筑维修方面有待加强
彭家祠位于英德市黄花镇(原明迳镇)坑坝村,它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房屋从山脚至山顶共分三层,山高约33米。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大小厅房数十间依山势建筑在一座造型如田螺的山上,一栋栋房屋从山脚一层一层盘旋至山顶,共计9层,恰如其分地与螺山融为一体,看不出一点雕琢的痕迹,这在我国建筑上十分罕见。面向西南,东北背靠险要峭壁,前为小河。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石阶通道,360级,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始建于清代中叶,既是当地彭氏族人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御型堡垒,又是祠堂,乡间称之为“寨山古堡”,仍有保存完好的墙壁雕刻、古老窗花和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的“明义知方”赐匾。1995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建筑形式与西藏布达拉宫相近,又有“小布达拉宫”之称。门票:30元/人,停车费:10元










彭家祠始建明朝(公元1620年)明神宗年间,距今已四百余载。创建者为彭氏(原明迳)黄花镇三世祖彭可学。彭家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迭出的人才族星而颇负盛名,所有建筑俱坐东南向西北,山高约33米,采用“三六九周通”之义,顺势依山脚沿山螺旋而上伸至山顶,以铺级石级为登临之路,以山麓石窟磊基,形成住宅、书堂、宗祠三级建筑单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并在多处构建哨楼、炮台、枪眼等防卫设施,整体布局巧妙,组合完善,用材讲究,做工精细。这处建筑依山崖峭壁而筑,东、南、西三面皆悬崖峭壁,只有北面一条平均宽1.5米的曲折石阶通道可直到山顶。山顶远眺寨宇外观,可饱览整个英西峰林景色!目前在中国境内,建在山上凸现防御功能的祠堂绝无仅有,2020年彭家祠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祠共分三个层次。
首层建有房屋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两边各一栋,房屋用不规划的石灰石作基础起砌至三米高,再上用青砖,然后接砌泥砖,顶部均盖普通青瓦。大门用花岗岩石砌,大门门楣上方,有一块牌匾,长300厘米,宽80厘米,厚8厘米。匾上写着“明义知方”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见方,为横书楷体阴刻。右上款阳刻“咸丰六年八月”;左下款阳刻“甲寅之秋粤东蠢动陷及县城时余权尉浛洭与各乡父老收合义勇且战且守以图恢复笈舍于彭氏赋同马越乙卯夏由间道迎合官军克复县治乡炼之力为复多余既嘉许众志相与有成而当日左右维持实赖贤俊嗣也摄宰是邑爰旌其闾并为跋以记其事钦加升衔赏戴蓝翎知英德县事陶人杰为绅士彭应能珠光宝光等立”。
“明義知方”这块牌匾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故事:据彭氏族谱记载,在甲寅(公元1854年)之秋,英州土匪猖獗,县城被匪夷沦陷,邑民惊恐不安。当此危机之时,黄花士绅彭宝光、彭珠光、彭应能等人奋起平乱,组织一批乡勇,配合官兵剿匪,后于彭家寨设临时府衙达三年之久。匪患化解后。时英德知县陶人杰上书京城,极力褒奖彭氏父子,咸丰皇帝龙颜大喜,随下旨褒奖,钦加衔,于咸丰六年八月赏戴蓝翎于绅士彭氏,钦赐“明义知方”一匾。此匾现立于彭家祠的第一重正门楣上,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
此处可谓人才辈出,根据族谱记载,清代嘉庆癸丑年彭金光时任承德郎后升(朝议大夫)再赠封(武显将军)。彭宝光(千总功加五品衔)。咸丰癸丑年彭家学任云南知州授封(朝议大夫)赠(武显将军)。同治庚午年彭述贤任云南南安知州授(朝议大夫)。彭述训(武显将军)等。











平常的小村庄,因为这座堡垒变得独特。依山而建的彭家祠,逐级而上,每一层都对外观望,都能看到许多高低起伏的英西峰林,来这里就是为了这种古镇情怀



彭家祠,建于明未清初,依山而建。因其建筑外形与西藏“布达拉宫”有相似之处,所以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当今广东省少有的独特古建筑,被列为广东省一级文物保护建筑单位。









广东布达拉宫,感觉挺特别,登顶可以看到小桂林风貌,游船也有小桂林的感觉






彭家祠彭家祠相关信息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