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11(11/共12页)
平山堂地图位置(模拟) 查看邗江区地图

平山堂精选点评
喜欢平山堂。据说,在扬州蜀冈上大明寺平山堂前,欧阳文忠公曾手植柳一株,谓之“欧公柳”。公谓之“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后薛嗣昌作守,相对亦种一株,自榜曰“薛公柳”,人莫不嗤之。嗣昌既去,为人伐之,不度德有如此者。作为太守,柳树可以随便种,但千万不要自封“某公柳”之类的,否则容易遭人唾弃,徒增笑料。??















江苏扬州平山堂,鉴真纪念馆。一个对中国文化传播到扶桑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人们纪念他,热爱他。

个人认为,扬州必去的宝藏景点,与千年前的古人时空交错。

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内,北宋仁宗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知府时所建。欧阳修经常在此和文人墨客赋诗做文,苏轼也曾到此游览。





山色有无中
那天,从扬州大明寺出来,不知不觉走入了位于大明寺西侧的平山堂。
当年,时任扬州太守的欧阳修,极赏这里的清幽古朴,于此筑堂。坐此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平山堂因而得名。
离开扬州多年以后,欧阳修忆及此堂仍深情款款:“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平山堂内,苏轼一首凭吊恩师的《西江月·平山堂》,至情深婉,令我驻足流连: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苏轼故地重游,他只是说,“十年未见老仙翁”,对苏轼而言,他总感觉恩师依然在,依然仙袂飘飘,只是身在远方,未曾得见。许是在亭中醉卧酣眠;又许是行在春山外,看尽陌上花……
苏轼一生坎坷,得遇恩师实为人生之大幸。恩师对它是山一样厚重的存在,是无法轻易逝去的存在,无论为人亦或是为文。
为文,欧文如潮,苏文如海。二人并称宋代双星,同为文字英雄必是惺惺相惜。欧公是宋朝古文运动的旗手,而苏轼是他麾下的第一闯将,并且最终接过了他手中的旗帜,成为新一代的文坛宗主,将宋朝的文学推向更高峰,但他心中至高至圣的位置,始终留给欧阳修。
为人,欧公的宽仁大度、对青年才俊,奖掖提携,不遗余力。有人说,北宋文坛的繁华锦绣,皆因此公一人之胸怀与眼光,亦不为过。欧公对苏轼本人既有提携之恩,又有师生之谊,更是忘年之交,可谓春风荡荡,春晖溶溶。
苏轼三过扬州,都因恩师的缘故,对平山堂念兹在兹,登临凭吊。第三次来到平山堂,不禁回顾自己九年前在颍川和欧公最后的相聚。曾经是金风玉露,今夕何夕!如今却是人去堂空,徒留嗟叹。
瞻仰壁间欧公遗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忆及当年琼花如玉,胜友如云,欧公春秋鼎盛,挥斥方遒……
而此时此刻,明明欧公手植垂柳依然扶风摇摆,明明欧公凭栏远眺群山的样子如在眼前,然而恩师的音容笑貌此生已不复得见。
回首欧阳修的一生,有过扬州的快意时光,也有过宦海的几度沉浮,晚年又有冤案加身,名誉受损。此时,苏轼也已几度遭遇贬官,恩师当年的遭逢际遇,他已颇能体会,但是更大的灾难(乌台诗案)还在酝酿之中,此刻,他还不知道的是,恩师艰难时刻通达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对他日后历尽劫波,涅槃重生,将具有怎样的意义……
当此之时,恩师已经仙逝八年。人生跌宕、宦海沉浮,一切都归于沉寂,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这让苏轼产生了巨大

位于江苏扬州的平山堂,是由著名古建筑家梁思成设计的,这里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由郭沫若、赵朴初和日本学者常盘大定等三人分别撰写的“三绝碑”分布在寺内。这里是一个游览扬州其他景点后,可以转辗前往看看,逛逛的地方。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苏公与欧公的友谊千古流传,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平山堂,不虚此行。



大明寺平山堂,欧阳修被谪贬扬州时所居之处。堂中有牌匾“风流宛在”。“流”字上少一点,加在了“在”字上,表示少一点风流,多一些实在。

一零四八年北宋著名文人欧阳修和扬州知府共同在扬州蜀冈上修建了一处殿堂,用于宴请宾客,因在殿堂前远望,远处高山与殿堂齐平,故起名平山堂,平山堂是大明寺早期建筑,所以大明寺也称平山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