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坊(1/共13页)
衣锦坊地图位置(模拟)

衣锦坊精选点评
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后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禄锦”,明朝更为“衣锦”,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我在初冬的下午,漫步在三坊七巷。那个下午,有暖暖的阳光。暖暖的阳光下,人也似乎慵懒起来。于是,在锦衣坊,我不再走了。我坐在小巷边的椅子上,慵懒地,看人来人往。
太阳渐渐西下,西下的太阳光,将人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衣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内有闽山巷、洗银营等。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坊中十六号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




更像是北方的一条小胡同,这就是以前人们居住的特点,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车,道路修的普遍不会太宽,宽敞的路似乎是浪费,能盖房的地方都盖成房了。



在南后街西侧,旧名通潮巷,西接通湖路馆驿桥,中间有闽山巷,南通文儒坊;有雅道巷连双抛桥,且与柏林坊、水流湾相通。宋宣和年间,御史中丞陆蕴、陆藻兄弟相继典乡郡,遂名“棣锦坊”。宋淳熙年间,进士王益详退归故里后,改禄锦坊为衣锦坊。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为道教胜地,山顶有吕洞宾的道场。[1]经改造,乌山景区已和三坊七巷景区连成一片,成为福州市鼓楼区最重要的接待景点。

衣绵坊景色很美,值得去看一看。

从名字上大家就可能会想到这个坊和衣锦还乡有一定的关系,在我上传的图片当中会详细的告诉大家这里的过去和历史。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来到这里很重要,因为你会发现蓝天白云还有古坊的建筑风格是非常的搭配的。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