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建堂剧场21(21/共30页)
介绍
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是抗战戏剧主题类专业博物馆,承载着中国几代话剧艺术工作者对中国话剧发展黄金岁月的回望与记忆。“伟大的抗日战争造就了伟大的中国抗战戏剧”,在抗战戏剧恢弘长卷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抗战戏剧运动,以其宏大的规模、深厚的底蕴、高度的艺术成就,为鼓舞群众、动员群众、团结抗战、持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传承伟大的抗战戏剧精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于2018年正式批复设立重庆市抗战戏剧博物馆。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一路,由重庆市话剧院筹建,由被称为中国话剧圣殿的抗建堂剧场、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重庆抗战戏剧历史陈列、展演体验区(建设中)三部分构成,总面积约3000O。其中,抗建堂剧场建成于1941年,使用面积1463.44O,是抗战时期重庆主要的话剧演出场馆和解放后重庆市话剧院排练、演出和办公所在地,目前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现存具历史感的专业话剧剧场之一;中国话剧的黄金岁月――重庆抗战戏剧历史陈列使用面积共862.29O,分为前序、抗战戏剧概况、抗战戏剧团体、抗战戏剧名人、抗战戏剧名剧、抗战戏剧历史成就、抗战戏剧精神传承和抗战戏剧观演体验等八个单元,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实景模型等方式,系统展示重庆抗战戏剧的历史风貌、历史贡献和艺术成就;展演体验区(建设中)包括抗建堂剧场驻场演出、观众休闲体验、文创产品研发、抗战戏剧研究等内容,让观众置身抗战话剧创作、演出的实际环境中,获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和戏剧体验。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将在普及传播抗战戏剧知识、推动抗战戏剧价值的当代利用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话剧知识普及等方面发挥好窗口和示范作用。抗建堂是一座被誉为中国话剧圣殿的专业话剧剧场,一直是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见证。经商议决定,将位于中山一路马路边的原中国电影制片厂第二摄影棚改建为一座剧场,由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工程。经过数月施工,抗建堂于1941年4月5日正式竣工启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取战时全民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义为剧场亲笔题写“抗建堂”。抗建堂总占地面积为132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17.22平方米。为中西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有堂厢、楼厢和工作室,设860个座位。1942年12月后座位增至1000座。建成后的抗建堂剧场,大小适中,声场效果甚佳,成为话剧演出的理想场地。从1941年4月至1945年,抗建堂共上演了33部大型话剧,其中包括郭沫若的《棠棣之花》《虎符》,阳翰的《天国春秋》,陈白尘编剧的《大地回春》,曹禺《北京人》《雷雨》《蜕变》《日出》,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杨村彬的《清宫外史》,夏衍的《芳草天涯》,马彦祥的《国贼汪精卫》,徐昌霖的《重庆屋檐下》及师陀、于伶改编创作的《大马戏团》,石凌鹤、张莺、吴晓邦改编创作的儿童剧《猴儿大王》等。应云卫、贺孟斧、杨村彬、张骏祥、史东山、陈鲤庭、马彦祥、石凌鹤等导演艺术家,金山、项摇白杨、张瑞芳、舒绣文、秦怡等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均在此留下其个人艺术生涯中珍贵的足迹,成就了中国话剧百年历史辉煌的页章。抗建堂也因此被众多抗战戏剧的亲历者誉为“中国话剧的圣殿”。1950年至1986年抗建堂一度更名为“红旗剧场”,1986年重新恢复抗建堂原名。1991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实施抗建堂文物维修保护工程,以全新面貌呈现世人,传递历史的信息和文化价值。2021年5月开始,抗建堂将常年上演经典抗战话剧,重现中国话剧黄金岁月的辉煌。开放时间
全年 10:00-16:00开放,具体营业状态以当天开放情况为准。
抗建堂剧场精选点评
抗建堂剧场抗建堂剧场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