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殿(1/共30页)
仁寿殿地图位置(模拟) 查看海淀区地图

仁寿殿精选点评
仁寿殿是颐和园里比较规整的一处宫廷建筑区域。
无论在初建的乾隆年间,还是重新修复后的光绪年间,无论它最初叫做勤政殿,还是重修后更名为仁寿殿,这里都是当政者在颐和园里处理朝政、朝见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无外乎是表明当政者即便在休假的时候,仍旧心系朝政的状态。
著名的“百日维新”事件就发生在颐和园的仁寿殿。


仁寿殿在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仁寿殿外最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



仁寿殿是慈禧太后和光绪在颐和园办公的地方,院落正中的怪兽是传说中的麒麟,人称四不象,鹿角、龙头、狮尾、牛蹄,是仁义之兽。它们原本是一对,原在圆明园内;另一只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侵略军所毁。




在仁寿殿大殿内的后壁上,悬挂着“寿协仁符”的大匾,寓意君王仁寿相同,既仁且寿。殿内设九龙宝座,御案及众多装饰物。殿内正面的水银镜上,有不同字体的寿字共226个。镜子左侧的一辐画卷上有一个大寿字,背景中有100只蝙蝠,寓意百福捧寿,多福多寿。仁寿殿之后是假山屏障,假山之间有崎岖弯路相连,分别通往玉澜堂和乐寿堂,使前宫后寝有机的联系起来。
1908年10月12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在仁寿殿接见了英国公使,这是清政府在颐和园举行的最后一次政务活动。一个星期后,慈禧和光绪像往年一样告别颐和园回到西苑,从此再也没能回来。





颐和园是两代帝王各为其母祝寿的所在,园中处处洋溢着祝寿的气氛。仁寿殿门楣上悬挂“大圆宝镜”匾额,颂扬君主具有佛的智慧,可以洞察一切、明察秋毫。它还有一段故事:慈禧曾在仁寿殿内当着光绪的面亲手打骂过珍妃,西行逃难前又害死了她。从西安回来后,慈禧好几次见到披头散发、浑身湿透的珍妃来到仁寿殿,吓得不敢再来。主人不敢前来办公,这还了得,大臣们无奈,竟然请了巫师做法,这才有了这块匾,是用来照珍妃这个妖魔的。慈禧非常钟爱这块匾,在排云殿和故宫储秀宫都有同样的匾额。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走进颐和园的东门,会被一座宏伟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所吸引,那就是仁寿殿,是颐和园政务区的主要建筑。原名勤政殿,后来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为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临朝理政、接受恭贺、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在乾隆与光绪两个历史时期均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其陈设主体布局大致相同,均为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的物品各异,颐和园时期较清漪园时期陈设豪华很多。现殿内陈设中心部分沿续了光绪时期的原样,其余陈设略有变化,原殿内的文物、图书、家具,除在殿内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库房保存



仁寿殿位于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宫廷区的主要建筑之一,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1750年,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年间改为今名,取自论语,意为施仁政者长寿。仁寿殿坐西向东,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有南北九卿房。它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颐和园居住时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为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还是戊戌变法的策划地。





去北京旅游,到颐和园参观,仁寿殿是颐和园内的一座殿堂,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又名勤政殿,清朝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朝光绪十二年重建,改名为仁寿殿,是慈溪太后和光绪皇帝住颐和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



人寿殿非常漂亮值得一看不错。。
看看过去的建筑拍照打卡还是不错的,皇家的就是不一样很气派!
听这个名字好像很祝寿的地方,看起来还是古色古香很有韵味

北京故宫博物院里面的仁寿典好玩的

这里值得去,景色不错,性价比很好

仁寿殿仁寿殿相关信息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