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宫(1/共9页)
承乾宫地图位置(模拟) 查看东城区地图

承乾宫精选点评
承乾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也是东六宫之首,初名永宁宫,崇祯年间更名为承乾宫,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恚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菱花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明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顶,檐下施以斗恚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承乾宫是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现在作为青铜馆展出故宫收藏的青铜器。





承乾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定宫名永宁宫,之后在明末的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朝入主紫禁城后延用其名。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之后在清中叶时期的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明朝将此宫作为嫔妃所居,清朝亦是嫔妃所居。解放后辟为青铜器展厅。






承乾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恚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盗饣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恚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顶。
现在前后殿均为青铜器展馆。







承乾宫与迎瑞门四周
承乾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属于内廷东六宫之一。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为承乾宫。清沿明旧称。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此宫基本保持了明初始建时的格局。宫殿在明代主要作为贵妃居住的场所,清代主要为后妃所住,著名的顺治帝皇贵妃董鄂妃等都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是北京故宫内廷东六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