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句的句子大全
2024-08-04 来源:互联网 【 字体:大 中 小 】
有比喻词而不是比喻句的句子有哪些?
1、表示比较的
一、她还像过去一样爱打球。
二、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复样高大美丽。
三、小明长得很像他爸爸。
四、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
2、表示举例
一、像你这样健壮的人应该去当运动员。
二、像雷锋这样的人值制得我们好好学习。
3、表示猜测:
一、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心百事。
二、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
三、他脸色苍白,好像是病了。
4、表示想像
一、天边的白云,仿佛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颜料。
二、雾天的树林仿佛披上了半透明的轻纱。
三、这块大石头好像是从天外飞来度的一样,高大突兀,人问们把它叫做“飞来石”。
5、一些表达感觉的句子可以归入通感,也不是比喻句(就比喻和通感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争论很多,让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一、我的心像打翻了五味瓶。
二、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三、听了老师的夸奖,我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答。
第2篇. 带有“喻词”的句子一定是比喻句吗在逐题分析语文试卷时,有一道修辞手法的测试题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失分。
这引起了我的刨根究底。试题是这样的:“从下面这段话中找出一句用了修辞的句子。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有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这段话是《一面》中对鲁迅的外貌描写,作者抓住他的面孔、头发、胡须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
“面孔”句和“胡须”句都有喻词“好像”,学生便误把前句也画为比喻句了。殊不知前一个“好像”与后一个“好像”有本质之别。
所谓比喻,就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不难看出:上例中前句的本体为“面孔”,喻体为“人(的面孔)”加上喻词,成了“面孔像人(的面孔)”的形式,本体和喻体是同一事物,在本质上相同的一种事物比较,显然不构成比喻。
后句本体为“胡须”,喻体为“隶体‘一字’”,加上喻词,成了“胡须像隶体‘一’字”的形式,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形状的相似点来描摹。
第3篇. 哪些比喻句没有比喻词一、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二、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三、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四、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五、爱心是一朵绽放在春日的花朵,使失落忧愁的人感到由衷的快乐。
六、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七、青春是一双明亮的眸子。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停地搜寻着自己需要的知识。
八、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九、生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生命是一条妙趣横生的风景线,生活是一曲悦耳动听的交响曲。让我们继续敲响另一首《命运交响曲》,让我们振奋精神焕发青春活力走好生命的每一步,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编织生命的摇篮。
十、冬天来了,小草没有了,草地上铺了条白白的雪被子。河里冻上了冰。
暗喻的相关知识:
1、含义:
一、"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2、种类:
一、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
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二、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
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
三、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北京--祖国的心脏)
四、本体和喻体是复指关系。例如:
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大地母亲复指关系)
3、举例:
一、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是人类思维的花朵。(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二、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三、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四、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第4篇. 为什么有的句子里有像却不是比喻比喻句中,“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只有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之处,句子才能构成比喻。如前面例①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出水很高的叶子,“亭亭”比拟“高”,以舒展的“裙”(幅)比拟张开的“叶子”,形态上非常相似;例②用光热无穷的太阳比拟尼采,相似点在“只给不取”。例④说上排牙齿与下排牙齿差不多,描述的是同一事物(对象),两者之间只有“相等性”,没有“相似点”(因而不能构成比喻)。由此看来,由于蚂蚁和蜘蛛都属于同一种事物,蚂蚁的腿和蜘蛛的腿描述的是同一对象。因而不是比喻句。"蜘蛛的腿像蚂蚁的腿”这种句子,形式上有“像”之类的“连接词”,内容上会涉及两个对象,如果不细心分辨,会误以为是两种事物,导致出错。
第5篇. 打比方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啊'这个句子是不是打比方的说法?” 这是《秋天的香山公园》里的一个句子。
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这当然是打比方。”王老师又接着问:“那是不是比喻句呢?” “是呀,当然是比喻句,这不是把香山的枫叶比着彩蝶吗?”我又肯定地回答。
我这样解释道:“我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打比方是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不是不是!比喻和打比方是不同的,一个完整的比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
而打比方可以没本体和喻体的。”教高二年级的熊老师反驳道。
回到家,我再在网上查了查,有一条我比较认同: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生疏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明白。这两种修辞方法都是重在两个事物的相似方面。
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式,一般由本体(所说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的事物)、喻词(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部分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
“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样正规,在口语里我们使用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