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考的古诗词鉴赏合集(通用) 中考易考古诗词
2023-08-11 来源:互联网 【 字体:大 中 小 】
关于易考的古诗词鉴赏合集(通用)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易考的古诗词鉴赏合集(通用)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中考语文易考古诗有哪些《课程标准》规定的那五十篇中的诗肯定是要考的。以防万一,当然要靠平时的积累了。如果是临时抱佛脚,只需记到课程标准规定的34首足够了。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2.帮忙整理一些易考的古诗句子《阿房宫赋》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此句考察频率最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较短,又不难背诵,建议全文背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考察频率不高,高考中出现可能性极低。
《荷塘月色》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现代文只有在平时考试时会写,大型考试一般要求古文古诗词默写。
《沁园春.长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此句考察频率相对高)
《劝学》
1。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重点)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重点)
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句百考不厌)
《赤壁赋》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3。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重点)
4。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重点)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建议全文背诵。
-----------------------------------------------
主要参考个人经历所写。若是首次学习课文,建议全文背诵,不要偷工减料,单纯为应付考试。这对于高考也是有好处的。希望可以帮到你。
PS:可以看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最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了解出题方向。
3.高考常考的古诗词鉴赏诗人有哪些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生平事略 宋四家苏轼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
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
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
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
4.小考易考的诗句有哪些谚语: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拔了萝卜地皮宽。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半部论语治天下。
避其锐气,击其情归。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兵来将档,水来土掩。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山如登,从恶如崩。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大树底下好乘凉。
当面锣,对面鼓。
貂不足,狗尾续。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覆巢无完卵。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行百里者半九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满招损,谦受益。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言必信,行必果。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认不识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都是我的经验啊——参考下哦~
5.初中古诗文赏析急【考点分析】近年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对古诗词曲赏析的考查比较热,而同学们往往无从下手,失分较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下面就古诗文赏析的考点作一归纳。有关古诗词曲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和比较两诗的异同。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客观选择题;一种是主观填空、表述题。【解析题例】一、划分诗句朗读停顿节奏例如: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无误的一组是( )(2004年辽宁省中考试题)A、梳洗 / 罢,独 / 椅望 / 江楼。
B、右手 / 秉 / 遗穗,左臂 / 悬 / 敝筐。C、无可 / 奈何 / 花落 / 去,似曾 / 相识 / 燕归 / 来。
D、采菊 / 东 / 篱下,悠然 / 见南 / 山。 这一类题型一般针对古代诗歌的朗读,做起来比较容易,难度不大,只要注意不把词语、句子(句意)划破,注意上下句子的对应一般不会做错。
同时我们还应知道诗歌的朗读节奏有两种划分方法,一种是按音节划分,一种是按意义划分。特别要注意不能把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词、短语划断。
因此 B是正确的。二、分析诗歌内容例如: 下面是对诗歌《望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惊叹仰慕之情,并别出心裁地用“青未了”这种切身的体验和齐鲁的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本是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突出山只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个字也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D、尾联中“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这两句诗,写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一题型要联系全句或全诗从字、词、句的含义着手,仔细品读理解其内容,并从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
要想准确答出此题,我们必须了解此诗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题目中理解为诗人“意欲归隐的心愿”,显然是理解错了,此题应选 C。 三、赏析艺术特色例如: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厅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盛收。
诗歌中运用的艺术特色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感情基调、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 而诗歌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小见大和内容详略等。
阅读选项对照诗歌进行分析不难看出D是错误的,这里应该是略写,而不是详写。诗中前六句详写了西湖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湖东景色这是一句带过,是略写。
四、比较两诗的异同例如:1、比较下面两首诗,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渭 城 曲王 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写送别的,但李白在惜别的依恋中又向往孟浩然去的地方,王维在惜别时心境凄凉,对老友此去的寂寞孤单无限关怀 。B、李诗“先言事”后写景,王诗先写景,后写情,情中言事。
C 、这两首诗写景都是为了写事抒情铺垫,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D 、两首诗语言都平实,诗人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比较两诗的异同一般从诗歌内容、蕴涵的思想感情、采用的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设题,对于此类题型,须锁定相关的诗句,认真对照,判别正误。答案是:A。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而不是诗人自己向往友人去的地方。
以上从四点归纳了此类题型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上目前侧重于主观题为主。例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习题。
(2004年黄冈市中考试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第一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感情基调,第二小题其实就是客观题的反要求,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