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诗文 > 正文

水龙吟的古诗词鉴赏 水龙吟古诗词鉴赏

2022-12-30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关于水龙吟的古诗词鉴赏合集(精选)

水龙吟的古诗词鉴赏 水龙吟古诗词鉴赏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水龙吟的古诗词鉴赏合集(精选)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求《水龙吟》的诗词及鉴赏

辛弃疾——《水龙吟》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水龙吟》

【内容】

用些语再题瓢泉,歌以饮客,声韵甚谐,客为之釂。

听兮清佩琼瑶些。

明兮镜秋毫些。

君无去此,流昏涨腻,生蓬蒿些。

虎豹甘人,渴而饮汝,宁猿猱些。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无助、狂涛些。

路险兮山高些。

块予独处无聊些。

冬槽春盎,归来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团龙片凤,煮云膏些。

古人兮既往,嗟子之乐,乐箪瓢些。

【鉴赏】:

瓢泉在江西铅山县东二十五里,泉水清冽,风景幽美。作者在这里有处旧居。光宗绍熙五年(1194)七月作者被解除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抚使的职务后,便来这里“新葺茅檐”。闲居宁宗庆元二年(1196)又移居退隐。这首词大致是闲居瓢泉时期写的。

杜甫《佳人》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仇兆鳌注概括其意为:“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这首词在意境上同杜甫《佳人》诗有相近之处。杜甫以“佳人”作为寓传,作者则以寄言泉水,寓写自己对现实环境的感受。

上阕头二句,从视、听觉来写,表达了作者对泉水的欣赏、赞美之情。“清佩琼瑶”是以玉佩声形容泉水的优美声响;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也曾写道:“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镜秋毫”是可以照见的秋生羽毛之末来形容泉水的明净。这两句给瓢泉以定性的评价,表明了山泉能保持其可爱的本色,以下通过泉水所处的三种不同状态,来反映作者对泉水命运的设想、担忧及警告。这些刻画,正好用以反衬起笔二句,突出“出山泉水浊”之意。首先劝阻泉水不要出山(去此)去流昏涨腻,生长蓬蒿。

“流昏涨腻”取意于杜牧《阿房宫赋》“谓流涨腻,弃脂水也”“虎豹”句,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和“此皆甘人”。虎豹以人为美食,渴了要饮泉水,它岂同于猿猱(之与人无害),不要为其所用。“大而流江海”三句,反用《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对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的语意,谓水积而成大江海,可以视大舟如草叶而倾覆之,泉水不要去推波助澜,参预其事。这些都是设想泉水不能自守而主动混入恶浊之中,遭到损害而又害人的危险情况。以上几种描述,想象合理,恰符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

下阕作者自叙,贞洁自守,愤世嫉俗之意。路险山高,块然独处,说明作者对当前所处污浊险恶环境的认识。故小隐于此,长与瓢泉为友,以期求得下文所描写的“三乐”即“饮酒之乐”、“品茶之乐”、“安贫之乐”。词的上下阕恰好形成对比。前者由清泉指出有“三险”,后者则由“无聊”想到有“三乐”。其实“三乐”仍是愤世嫉俗的变相发泄。瓢泉甘洌,可酿松醪(松膏所酿之酒),写饮酒之乐,实寓借酒消愁;瓢泉澄澈,可煮龙凤茶,品茗闲居,却不被世用;最后写安贫之乐,古人既往,聊寻同调,则与“一箪食一瓢饮”颜回一样的便是同志。箪瓢之“瓢”与“瓢”泉之“瓢”恰同字,以此相关,契合无间。

总观全词,可以用刘辰翁对辛词的评语:“谗摈销,白发横生,亦如刘越石。陷绝失望,花时中酒,托之陶写,淋漓慷慨”(《须溪集》卷六《辛稼轩词序》),来领略这首词的思想情调。瓢泉的闲居并未能使作者的心情平静下来,反而是郁积了满腔的愤怒。流露出的对官场混浊,世运衰颓的憎恶并不是衰婉之调,而是一种激昂之声。不可以视之为“流连光景,志业之终”。尽管词的上片阕似乎构成了不和谐的画面。(上去阕多激愤,下阕多欢乐),但贯通一气的还是愤懑,不同流合污,自守贞洁的浩然之气。这就是刘辰翁所说的“英雄感怆,有在常情之外,其难言者未必区区妇人孺子间也”。寓悲愤于欢乐之中,益感其悲愤的沉重。“含泪的微笑”大概是最悲愤不过的了。

这首词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作韵脚的惯例,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内容来源:耽恋免费资源站,原文地址:

2.吕同老的《水龙吟》赏析

水龙吟

吕同老

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奁半掩,明珰乱坠。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

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白莲。

词的上片可分为四层来理解。第一层,“冰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着眼于白莲的风韵,点明赏莲的具体环境和时间。“冰肌”首先点破“白”字,“天真”是生来具有的自然天性,这是指白莲的纯洁无瑕。“晓”是具体时间,“玉立”,亭亭的样子,形容极其标致轻盈苗条。“瑶池”,是古代传说中昆仑山的池名,西王母的居所,这里形容白莲花生长的池塘广大浩淼。全句的意思是冰雪一样的肌体表现着白莲纯真无瑕的天性,在清爽明丽的清晨,亭亭玉立在广淼的池塘里。

第二层,“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这是对白莲的个体描写。“亭亭”是耸立的样子,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盈盈”,仪态佼美的样子,《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是说白莲高耸挺立的绿色叶子,如同标致的伞盖,白净美丽的面庞,显露在洁净时髦的服饰中。由前一层的总体形象,推出了近景,对其单株进行静态描写。

第三层,“太液翻波,霓裳舞罢,断魂流水。”“太”是极大的样子,太液指莲塘的水;“霓裳舞”是唐代的宫廷音乐。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吸取了杨敬述所献《婆罗门曲》所制,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在其残曲上注有工尺谱,此舞的音乐、舞蹈、服饰都极力描写仙境和仙女的形象。这里是以此比喻莲叶在风中的舞姿和气韵。“断魂”在这里作销魂解,情意极其深长的样子。韦庄《春怨》:“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林逋《山园小梅》中更有“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的名句。这一层是写白莲的动态,莲塘之中微波荡漾,荷叶兴致勃勃地舞了一曲霓裳羽衣曲,脉脉的流水摇曳护卫着白莲花,一往情深。同前面的静态描写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

第四层,感情上来了一个突转,“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莲花同往年一样,依然香气馥郁,面色娇柔,焕发着青春的热烈,但观荷的人却远非当年,已经憔悴不堪了。显然有怨花之意。这个结句写得极妙,无理而有情。花开花谢,本不能从人心愿,但词人却想让它同人一样盛衰,纯属无理,但仔细推敲,希望青春长在,感叹人生易老的美好感情却打动着每一个人,词人可谓有情之人,极无理处也正是极有情处。

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对白莲的依恋之情。“欲唤凌波仙子,泛扁舟,浩波千里。”这是紧承上片歇拍的意思,憔悴无法抵抗,何不驾舟远游?然而又恐回首之时,“冰奁半掩,明珰乱坠。”“奁”是古时妇女存放化妆品首饰的器具,有圆形、多边形等形状,这里借指白莲的花形。“珰”是古时妇女的耳饰,形状各异,这里比喻白莲的花瓣。也就是说,唯恐远游归来时白莲花谢瓣落,一片狼藉。写法上袭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技巧,进一步表现了对白莲的依恋之情。

“月影凄迷,露华零落,小阑谁倚?”这里继续深化词人的依恋之情。不但舍不得长期远游离开白莲,而且白天陪伴不足,还害怕夜晚月冷露寒,白莲无人作伴,寂寞难耐,词人仍旧痴情地依偎在小栅栏边,陪伴腻友,显然已把白莲拟人化了。“小阑谁倚”,看起来有询问的意思,其实正是肯定的回答,还是那位面目憔悴的痴情人。对白莲的描写角度,也由上片的“晓”转到了“夜”,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意境的取向也由明丽而暗淡,由风姿绰约而凄迷冷落,笼上了一层冷色调。

结句“共芳盟犹有,双栖雪鹭,夜寒惊起”,意在强调,陪伴白莲的除了词人再无他人。雪鹭就是白鹭,形体高大瘦削,颈足细长,善涉水觅食。这种形象同憔悴而高洁的词人形象是一种映衬关系。雪鹭虽双栖,却惊起飞走,因此留下来的唯独词人而已,而惊起的原因是夜寒,这同白天的情况反差极大而突然。从词的感情转换和孤寂意境来看,作者似有寄托,洁身自好,追求人格完善,不同流合污是可以想见的。写法上动静结合,明暗相错,多角度的细致刻画同首笔写意作到了较好的一致。特别是结句,意境深幽冷寂,以动写静,给读者以思索的广阔空间,可以体会到词人有言难明的内心苦衷。

3.诗词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

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

4.帮我出一道诗歌鉴赏题水龙吟·叹韶华初春娇红桃花,未至六月即湮灭

出题 真有难度!1 该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谈谈.2 诗歌中有许多自然意象,请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 请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联加以赏析.1 答:表达了作者对光阴飞逝,人生苦短,功业未成的感慨、无奈和悲凉的感情,首句初春桃花没到六月“即湮灭”,影射人生的短暂,“逝者如斯,空叹韶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短暂无奈凄凉的情感,“奈何东逝水,濯尽英雄,惟余莽莽?”最后点题,表达出作者希望建功立业却只能空余茫茫的感叹与悲伤.2 答:选择自然意境是要衬托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即湮灭的桃花,“秋日坟头,断鸿声里”等等自然景物都是悲凉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更加强烈的表达出了作者悲叹时不我与功业未成的思想感情.3 (附加题)答: 你随便选一联,然后用白话解释一下,接着还是按照前面两道题的思路,总是就是生命短暂啊,情感悲凉啊,无可奈何啊,连意境都很哀伤,于是只能空自嗟等等等等,自己发挥吧~。

5.“水龙吟”这首词怎么鉴赏

本词开篇点题,并交代时间、地点。

“燕忙莺懒芳残”,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 点出晚春时节;“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这首词开门见山,入手擒题,不失为一种 平地架梯、以安步登云的方法。

但词紧接着便生发开去,引读者渐入佳境。 这首词于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将柳絮翻飞的景象加以渲 染。

称赞柳花的洁白、洒脱和不事争竞,实乃自喻。此处造成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神思驰骋,笔降腾跃。

柳花竟被虚拟成一群天 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随飞丝游走,像荡秋千似的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 春日渐长,而庭 院的门又为何成天关闭呢?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们一样,当然想探个究竟。

这样,就将柳花拟人 化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柳花挨着珠帘铺慢慢飘散,缓缓地想进入闺房里去, 却屡屡被风吹走。词人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 生”之态,形神倶似;并且为下阕引出“兰帐玉人”埋下伏笔。

下阕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成陪衬。但通篇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描写柳花的形 象,下阕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进而刻画柳花的形象罢了。

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 衣上。 少妇的绣花床也很快被落絮堆满,它们如香球般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

这段 描写,真可谓情景交融,它不仅把柳花写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传达出思妇恍惚迷离的内心。柳花化 为妇人眼中的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复无常。

词人咏物能营造这等境界,确 非易事!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词进而拓展,引出蜂和鱼的形象。

既着意写出柳花飘空坠水 时为蜂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内心的孤苦落寞。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章台走马”,指游治之事。

此处既 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悲痛。

6.怎么鉴赏苏轼的“水龙吟这首

“似花还似非花”,开篇便不同凡响。

词人对所咏之物杨花的切入,向我们展示了两个层面的内 容:现实中的实物——杨花之状态一-似花还非花;情感中的虚象——杨花之生命——似花还非 花。这就是说词人在开始写杨花的刹那间,就把握住了杨花的外在特征——实;以生命去体味生 命,展现了其内在生命(一种生命的存在)一-虚。

实与虚两者平行地切入,在似与不似之间调动起 了词人的审美体验 种悲悯之情。紧接起句“也无人惜从教坠”,写出杨花难堪的一面:偌大的 世界竟没有人怜惜,任凭它飘来坠去,自开自凋,有谁会向它瞥一眼?从另一个层面看,词人已体味 到了这飘来坠去的小生命的痛苦与孤独。

无人怜惜,无人对话,无以向世人展现自己,这可能就是 人生最大的悲哀了。词人的深情便融入了“也无人惜”这四字上。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 思。”杨花就这样抛开了它依恋的枝头,流落路边;此情此景,它又多像个无家可归、无依无靠的孤独 者 个青春路上的过客。

因此,本词中的“无情有思”便蕴含有千种风情。所以词里那杨花越 发齐整,便越为动人:“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细细的杨柳枝条,细细的愁思,痛苦地翻卷 萦绕,青春的柳眼,柔媚地开和闭,它在痛苦和企盼、现实和希望的双重焦灼里徘徊。这里的杨花已 在词中纵宕放飞:“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炽热的生命企盼,殷殷的情感寄托,孤 独的痛苦存在,此时尽化作一场梦幻。杨花灵光一闪,梦魂神魄便随风飘去,去寻找它那生命和情 感的归宿,以及那令它魂牵的翩翩少年。

可惜,无情的现实世界——叽叽喳喳、胡乱鸣叫的莺,最终 惊醒了这春梦,它又被拉回了冰冷的现实世界,企盼和寄托就此破灭。 杨花痛苦的失落尽在不言 之中。

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翻涌的词情中,突然插进了两句世俗的“画外音”: 小小的杨花哪里值得人遗憾了,我们遗憾的是西花园里那鲜花的凋谢,以及春光的易逝。世态炎 凉、人情冷暖从此可见。

词人接着道:“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纵然风雨交加,词人依旧对 杨花一往情深地牵挂:杨花你在哪里?已化为词人热泪的积水上飘来飘去、无处扎根的细碎浮萍。

就在杨花化花为萍的瞬间真实中,词人并没有满足或拘泥于这种存在,他要“系风捕影”般地抓住杨 花的神魂:“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原来杨花自有个人魅力啊!而这分分美丽已有三分化 作了俊俏的春色,随着春的消逝而走了;有二分已弥漫成人间的滚滚红尘,在天上地下飞来飘去;有 一分已融进了灵动灵气的潺潺流水。

想起了春色,看到了尘土,听到了流水,你就会立即感受到杨 花的生命——杨花神魂不死,它就在我们身边。 经过这千回百转的情感跋涉之后,“似花还似非花” 的杨花最终脱颖而出,一种生命的存在在词中得以呈现:“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原来 那漫天飞舞的杨花,却是离别之人洒下的点点血泪!离别之多、离别之苦、离别之恨就这样杨花般 融入人们的生命,飞舞在我们的生命之外。

7.苏轼的《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的赏析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

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

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

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

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

“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

“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

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少妇,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

这里,“有思”成为思亲少妇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 ”“欲开还闭”。

思亲少妇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少妇“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少妇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

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

“梦随风万里”既写少妇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

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

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

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

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 ”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

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

“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

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

相关标签: 古诗词 鉴赏 合集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