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诗文 > 正文

关于中国木结构古诗词合集(通用) 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

2023-10-08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1.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木结构建筑有那些

关于中国木结构古诗词合集(通用) 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

木结构建筑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单纯由木材或主要由木材承受荷载的结构,通过各种金属连接件或榫卯手段进行连接和固定。

优点: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正因为木结构建筑的优点,所以在唐、宋、辽时期,木结构建筑非常流行。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1、唐代忻州南禅寺地址位于忻州市五台县西南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建立于唐代公元782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2、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公元857年)佛光寺是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57年。

佛光寺全称是佛光真容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3、辽代蓟县独乐寺(公元987年)独乐寺是辽代木结构建筑,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县西大街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

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4、辽代华严寺华严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大西街,因佛教华严宗而得名,寺内有辽代的薄伽教藏殿和金代的大雄宝殿以及诸多彩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5、兴隆寺转龙藏殿(公元1052年)6、应县木塔又叫佛宫寺释迦塔,此木结构古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

2.古代木质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博大精深,形成了成熟的建筑体系和较全面的建筑类型,比如有住宅民居、宫殿庙坛陵墓等礼制建筑、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等等。

而中国古建筑又以木构为主,以上各种建筑除陵墓和部分佛塔以外多以木构为主体。

也是由于木构的原因,我国现存的古代建筑遗产多是唐代以后的,但是明清距今时间并不长,除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损失的,应该都能得以保留。所以明清的建筑遗产还是很多的,也都保留的比较完整。

关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风格,除了较好的利用地势形成借景外,由于其建造的初衷是清代的统治者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所以在不同程度上吸取或模仿蒙、藏等民族的建筑形式。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清代木构建筑的一点。

3.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最近,有位同志致电编辑部,希望请专家解答一下流这个问题。

本刊特约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贵祥教授对此问题作答。■“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都难以成立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

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

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

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

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

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

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

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

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

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

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

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

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

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

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

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

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

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

4.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成就辉煌,因此有人说中国石结构不发达,你认

正确.从某种意义上说,木结构的辉煌成就抑制了石结构的发展.一、中国的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中国古代石结构建筑很早就有自发的萌芽,但没有系统的发展.从石拱桥中发展的赵州桥虽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并未形成广泛的应用.南京的无梁殿(石拱结构)建于明朝,主要受欧洲石结构穹顶的影响.南方虽然广泛使用石拱桥,但是跨度、规模等均较小.另一种砖石建筑的典型,是砖塔.中国古代对石材的利用,还主要体现在台基、栏杆、柱基等石质构件上.二、欧洲砖石结构建筑的对比埃及、希腊的神庙建筑,达到很高的成就.埃及卡纳克神殿的大柱厅,有134棵石柱,中央两排石柱高达21米,直径3.57米,可容纳100个人在上面站立.古希腊帕特农神庙除了艺术的极高价值,施工技术也极为精湛.古罗马的万神殿虽然是混凝土建筑,但直接开创了穹顶时代,净跨度达到35米.斗兽场、卡拉卡拉浴场、戴克里先浴场的跨度、功能组织都相当完美.进入中世纪文艺复兴,佛罗伦萨大教堂的主穹顶平面尺寸42米,高102米;圣彼得大教堂、索菲亚大教堂等等砖石建筑其高度、规模和今天的超高层建筑相比也毫不逊色.三、中国砖石建筑落后原因初探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利于同外界交流;缺乏数学等基础;另外就是木结构的繁荣提供了对大型建筑的简便的替代选项.。

5.中国最经典的50首古诗词关于古代病情暴发

除夜二首

唐朝 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日二首

宋朝 苏辙

屠苏末后不辞饮,七十四人今自希。

筋力明年应更减,诚心忧世久知非。

脾寒服药近方验,风痹经冬势渐微。

得罪明时归已晚,此生此病任人讥。

延津县

明代 于谦

县治萧条甚,疲民疫病多。可怜官失职,况是岁伤和。

空廪全无积,荒田更起科。抚安才智短,独立奈愁何。

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设的抗震智慧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 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参考答案】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18、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7.中国古诗词大全

- 1 -

唐诗三百首全集

《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终南望余雪》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静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乐游原》唐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听弹琴》唐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八阵图》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游子吟》唐 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2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关山月》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春望》唐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登岳阳楼》唐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终南别业》唐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 3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塞》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凉州词》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黄鹤楼》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题都城南庄》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剃下。

《悯农二》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古郎月行》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金玉盘。 又疑瑶台镜,

相关标签: 古诗词 合集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