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精选问答 > 正文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

2023-11-20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承认德国人务实和先进就这么难吗?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

第一,德国人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

当时青岛还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设备,一旦下雨就积水。

同时,本地居民卫生意识也差,随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卫生就极差,甚至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

资料写: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德国开始在德国人居住地,花费多年时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当时青岛不大,人口仅有5万,德国人居住地区更小,这80公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事实证明,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个世纪内,这一区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现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证。

今天中国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过,仅仅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实现这点。

没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会有杂物,会导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会被堵塞,会越来越窄,需要不断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为污水不会有多少。

一旦出现大雨,污水管即便没有堵塞,也难以承受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进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岛没有内涝的根本性原因。

这个设计,对于建国后青岛的市政也有极大影响。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这大大领先全国。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对于雨污分流在青岛的实施,细致论证了好几年才实现,体现了德国佬的严谨态度。

第三,德国佬建筑物的质量和前瞻性。

青岛极少数雨污合流的管道内部,对不起,全部贴有德国运来的瓷砖。

这是为了便于污水不会堵塞,以及清理时候比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约0.8米、宽约0.4米。一个成年人爬进去,绝对没问题。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市区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这个排水管距离著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长3米,高2.5米,是长方形,普通汽车在里面行驶没问题。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还做过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进。

当时报道这么写: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排入大海,会对海滩或者港口锚地造成污染。经过严谨考证,德国人终于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这里水深且有着强烈的海流,可以将污水和杂物冲走。

即便如此,德国人还设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机器加速水流动,避免海水淤积。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要知道,青岛充其量只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德国人灰溜溜的厉害。

即便如此,德国人对于建设青岛是毫不含糊的,一个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极强,而且绝对保证质量。

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建设技术,而是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花钱。

正常来说,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证大部分降雨时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则可以保证无论什么下雨都不会堵。但0.8米的造价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德国人即便不能保证在青岛的的殖民,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犹豫的花费巨资去建设。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物的质量绝对是可靠的。

虽然过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扩大太多和设备老旧翻修,这些管道只剩下几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设时候的先进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90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建设者都没有这种意识。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

以做事严谨认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惊叹于德国建设的下水道系统:“它们如此完美”!

谢谢邀请!这几年,每到雨季其他城市被淹,这条关于“青岛下水道德国油纸包”的谣言便会在微信微博流传——

“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建别墅大楼,没搞喷泉,把下水道给修了。下水道使用了百余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当年建下水道的德国公司已不存在。经同德国联络,青岛发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油纸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所以,也有一种说法,“青岛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是因为有德国人建的良心下水道。”

于是,这条神奇青岛下水道也就成了闻名全国的“青岛网红”。

那么,这条下水道究竟长啥样?

昨天,半岛著名记者何毅,从栈桥附近钻进了这条下水道深处,拍回了大量照片和视频……

这条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处具有百年历史的下水道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所修建。

位于栈桥东侧的排水口

下水道顶部距地面大约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弯腰

里面的墙壁长期受海水的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下水道里异常宽敞,的确可以跑开汽车

排水人员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盖

下水道的尽头就是栈桥海滩

段子是假的

规划理念的确是最先进的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

虽然油纸包的段子是假的,但当年德国霸占青岛,确实以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打造地下管网,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

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当时,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岛下水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另外,德国人还给排水管道专门贴了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管道下端较窄,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的确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这种独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对于如何不污染胶州湾,德国人也考虑的很长远。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同时,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青岛“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岛雨水下水道。(资料图)

虽然德国人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但要说青岛“不怕淹”完全得益于这种排水系统也有失偏颇。据悉,德占时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对于如今庞大的城市来说,已经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设施了。

青岛之所以不怕淹,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汇入大海。

另外,是因为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就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

有专家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

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其实早就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的标志之一。

这段地下排水设施,虽然在本质上,不是赠送,而是侵占,是占领,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的高起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让青岛“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这座城市,从开始建造那一天起,就运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最严谨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一以贯之继承了下来。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用”这一最大事实,对我们当今的“中国制造,青岛制造”,也是很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岛烧烤界女王 丨

丨青岛人自提公积金攻略丨妈妈群售假后续丨

“德国制造”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让青岛下水道出名了。

青岛在德占时期,德国曾铺设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国吗?“德国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青岛下水岛的前世今生,人们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国制造”,却不知还有“中国力量”。

1、德占时期。

1989年,按照《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借青岛99年,后来是侵占了17年。德国侵占青岛初期,由于青岛强降雨,洪水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性太强大了。一个是为了避免水灾,但同时,德国在青岛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们想的是树立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也就是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树一块碑。因此,德国人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都运到青岛,来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国是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粪便与雨水分开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经处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国人在这方面倒很有耐心,单单从设想到论证就用了5年。不过后来,德国在欧人区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华人区却用了“雨污合流”。当年,德人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总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利用青岛的地理形势,建造了明沟、暗渠,目的是为了把雨水导流,这样的排水系统确实就很完善。

现在我们来看下水管道的材质、构造及作用:

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间接口处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沥青、麻丝、沙土缠绕、涂密。其作用是坚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宽下窄,下狭窄处贴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减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间,设一个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2.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时期,一段时间,青岛的排水系统曾受到破坏,于是,他们就抓来德国战俘,让他们来修复排水系统。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他们在德国铺设下水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据日本人的统计,到1920年3月,他们铺设的下水道长129.6公里。

3.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青岛对大港纬路明沟进行了大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呢?因为原来这可是一个臭水沟,长600米,宽7米,把青岛人熏了几十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为街心花园,明沟改成了暗渠。这可就是“德国制造”留下的后遗症啊!

青岛真的是下大力气在做好这件事,他们对下水道的的重视程度令人敬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铺设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岛市区已铺设排水系统30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降雨时期,很多城市都羡慕青岛的原因。

青岛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里面有德国的影子,对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我们是深感痛恨。这也可能就是目前还留有2.66公里“德国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为了记住这段可耻的历史!

二、青岛之所以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啊,等等,这些都把当年的“德国制造”说得太夸大其辞了。

青岛的地下水道确实是出名的,因为它的排水系统好。下大雨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积水,工作人员去辅助的话,10分钟就能搞掂,可一些积水深一点的,也得30分钟。当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可以骄傲。

青岛下水道这么出色,真实原因是这样:

1、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而且是三面临海,其下水道是依势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学的铺设管道,这样的话,雨天的时候,这些积蓄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较低的地方,据说半个小时就能排完。

2、青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统,如果不去维护,久了也会遭到破坏。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青岛日常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专业人员的看管,其效果就出来了。

同时,青岛的防汛应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当然啦,青岛的下水道这么成功,有没有德国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时期,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过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仅有2.66公里是“德国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学路这段。影响大吗?还不到目前青岛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但是,青岛在铺设下水道吸收和继承了当年“德国制造”排水系统的一些设计理念,也是广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当然啦,当年德国人的排水系统是把清洁留给了自己,把臭气留给了青岛人民。今天,青岛的排水系统更加科学了。

结论:青岛下水道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国制造”,其实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目前的排水系统几乎是很多城市羡慕妒忌恨,因为青岛不怕淹,或者是青岛极少会发生内涝。

多年来国内流传这个个说法,就是山东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时期修建的,因为设计科学,工程质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使用,比后来国内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统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这套设施,青岛也是很少发生市内积水的现象,听起来有些神奇。

首先证实一点,青岛市南区西部、市北区西南部,目前确实还沿用着德国殖民时期的下水设施,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运转状况良好。青岛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个建设完备的大城市,严格的说,那时候青岛不是一个城市,是数个沿海的并且不相连的小村落,倒是周边的即墨和胶州比较发达,有悠久的历史。青岛作为城市是德国开始占领之后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的,这其中包括铁路、银行、工厂,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设施。德国人当时是把青岛按照德国一个小镇的标准来精心打造的,施工质量颇高。由于德国是近代工业强国,他们设计的排水系统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水准自然是领先于当时中国内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归设计,负责施工建造下水设施这些重体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国劳工,德国人可不需要自己动手铺埋下水管,从这个角度讲,要说青岛的下水系统全是德国人建造的,不够准确。

第二点,现在的青岛不是百年前的规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区域,只是现在青岛主城区的西南方位,大约住着100多万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岛的主城区已经向东移动和扩大了,21世纪之后又向北扩张,并且跨过胶州湾开发了黄岛区,城市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于德式下水设施所覆盖的区域了。这些后来新开发的区域,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下水设施,和德国人没啥关系了。因此说现在青岛仍然用德国的下水道不假,运转状况也良好,但是仅限于主城区的一部分区域而已,更广阔的面积用的是现代化的下水设施,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说100年前的工艺比现在还好,就有些夸张了。

最后得做一个必要的说明,那就是青岛的排水状况和下水设施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岛的确较少发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的排水压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设施优良的原因。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国有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岛是个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处北方降水毕竟有限,所以水患压力不大。德国设施是经久耐用,现在也确实还在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岛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担心,照样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青岛排水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让青岛人民面临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为青岛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扛住这些暴雨的猛烈攻势。比如说之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青岛在经历过21小时的暴雨后,有一个路段有点积水,当排水工人开启了他们的应急排水阀后,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积水就没有了,十分厉害。

青岛的排水系统,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区见效,但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排水系统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理念——雨污分流,取长补短,如今总长已超过3000多公里,排水系统的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庞大优质的排水管道网再加上青岛的丘陵地形不易积水,使得青岛在狂风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德国曾在青岛修建过排水系统,但是总长不过80公里左右,如今仅剩2.66公里,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当时的德国排水系统只是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将污水排到了华人区,导致华人区几乎臭气熏天,不少人饱受折磨。

如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如此雄霸一方,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雨污分流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更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岛排水系统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促使青岛的排水系统强大到不仅青岛人骄傲,外地人也十分羡慕。

1897年山东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签订条约把青岛给了德国100年,到1914年德国一战战败,青岛又归还了中国,这17年间,德国把青岛当做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青岛古建筑是德国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总督府,教堂,八大关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当时建造的现在还用的很好,他们建的下水道工程标准高,空间大,泄洪能力强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岛吗?青岛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卡车?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

原因二:气候条件的显著优势

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原因三:排水系统完善

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

青岛下水道的历史和今日现实说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既要通畅,也要维护,两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时随地去维护,可能平时民众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关重大,希望国内的其他城市能够向青岛学习。

其实这是中国人迷信德国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说是清朝末年,青岛是德国的租界,那时候的青岛还不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一个村落,德国人非常用心的经营的这个租界,于是就按照当时城市的标准设计了青岛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个传说,说是在青岛下水道的关键部件处旁边都有一包油纸包的备件,随时供青岛下水道的更换。

就客观来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岛市从来不内涝,得益于是这个德国的下水道,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岛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面积,新修建的城区肯定是中国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实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城市需求,因为现在城市的下水道网路里面还要铺设管网,100年前可是没有光纤电信设施的。

青岛不内涝,其实主要还在于它是一个海滨城市,其实我们看很多海滨城市都不会内涝,比如香港深圳,我们就很少听说他城市发生内涝。

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消费者愿意付出与德国货同样的价格,其实中国人造的产品可能比德国的人还要好。但是因为德国货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中国的产品不得不在性价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国这么高。

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我们反对神化德国人的技艺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转到抹杀当年人家的先进性的地步。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岛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与德国人密不可分。

青岛的旧称是胶州。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而出兵青岛,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等地区租借给德国,时间长达99年。但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民国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岛。

青岛被德国人掌控的时间,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间,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的德式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

对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也是由德国开始的。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德国人在设计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时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进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压力被大大地缓解。因此,青岛确实很少出现水漫街道的情况。暴雨天气,积水能够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确实是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但是,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国专有之功。

在这近一百年来,原有的排水系统也要经过改造。目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

总而言之,承认德国人当时的先进,与拒绝神化德国人的工艺,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问题,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当时是先进的,当今社会它落伍了,不先进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无大内涝。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设计是一个原因,我觉得青岛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岛是丘陵地带,2离海很近,就在海边上。市区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窑沟铁路的桥门洞和河北路的桥门洞子,离海都很近。以上两个是青岛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这是任何城市都没有的大自然的馈赠!

相关标签: 青岛 下水道 那么 城市 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