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诗文 > 正文

关于思前想后反复修改的诗句合集(精选) 形容思前想后反复考虑的成语

2023-08-21 来源:互联网 【 字体:

关于思前想后反复修改的诗句合集(精选)

关于思前想后反复修改的诗句合集(精选) 形容思前想后反复考虑的成语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思前想后反复修改的诗句合集(精选)相关诗句范文,欢迎阅读分享!

1.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古人炼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富于表现力。洪迈《容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

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骨,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

2、“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3、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井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关于文章反复修改的诗句:

元代刘秉忠《藏春集》中的《读遗山诗四首》,其中之一写道:“青云高兴入冥收,一字非工未肯休。直到雪消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作者以形象的诗句描绘诗创作中炼字的过程,以及诗人炼得至当至隽的字以后的美好心情。

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朝诗人贾岛以苦吟著名,因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叹而传为文坛佳话。

2.关于写诗 诗人推敲某个字反复修改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炼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不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

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谁”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中,最能概括王安石反复修改诗句的过程的词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做官时实行变法改革,历经磨难。晚年在钟山定居,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写了许多歌咏江南青山绿水美景的名篇佳作。

后来,朝廷又招他去京城做官。王安石怀着眷恋的心情乘船渡过了长江,来到瓜洲。船停下了,回首望去,依稀可见江对岸的京口(今镇江市)。啊,钟山只不过在数重山之外,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即了!王安石怅然,情不自已,写下了一首《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拿起朗读一遍,圈去“到”,在旁边注上“不好”二字,于是闭目吟哦,提笔写下“过”字。又读一遍,还觉不妥,改为“入”。“春风又入江南岸”——“又入江南岸”?王安石摇了摇头,江南的春风不是这样凌厉的。他圈去了“入”字,撂下笔,长叹了一声,走出船舱。

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王安石遥望江南,忽然想到,何不换成“满”字。他急进船舱,提笔把诗的第三句改为“春风又满江南岸”。他一边写一边读,刚写完,立刻又把“满”字圈去了——是啊,江南要是“满”春风了,还有什么韵味,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呢!再说,春风是不见踪影的,用“满”来形容春风也不确切。

王安石反复修改,换了十几个字,总是不满意。直到想出了“绿”字,这首诗才算完成。春风无迹可寻,但春风一至,江南倏忽绿了,那么突然,又那么自然。“绿”字描绘了江南春风的气韵,引出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情和景,和谐地融和在一起了。

于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王安石千锤百炼炼字炼意,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

4.泊船瓜洲 一待中作者反复修改的诗句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出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

5.古诗中反复修改的诗句有哪些

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僧敲月下门,当时贾岛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韩愈,韩愈用“敲”。这也是“推敲”一次的来源

苦吟

唐 作者: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

这首诗歌形容作诗的反复推敲

6.历史上做诗时反复修改一词一句的例子

推敲的故事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转载请注明出处七彩网 ? 关于思前想后反复修改的诗句

相关标签: 反复 修改 诗句 合集 精选